1964年,为配合国家“两弹一星”计划,国家科委、计委、经委按照科研、设计、生产三结合的方针,调集国内玻璃纤维技术和生产方面的精英,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台畔批准成立“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自此,我国专业从事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究、开发、生产及应用的综合性科研院所正式诞生。从此,玻纤事业的创业与奉献、创新与发展、光荣与梦想便在六朝古都的热土上升腾。南京玻纤院是我国玻纤生产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我国玻纤行业的技术和装备开发中心,中国玻璃纤维工业从此掀开全新的篇章。
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南京玻纤院致力于玻璃纤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与服务,助推行业进步,不断追求超越,为国家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回顾南京玻纤院“团结拼搏创新图强”的55年奋斗、发展历程,展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再创新辉煌的南玻梦,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广大职工爱国、爱院的热情,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励职工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围绕院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团结一心,共创事业。
一、在奋斗中探索、在变革中前行,不断厚植企业发展根基
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上世纪60-70年代建院初期,院奠基者们以简易的实验和试制条件展开科研、设计、生产工作,独创了中国特有的代铂炉拉丝技术,承担设计了国内玻纤骨干企业生产线,标志着中国玻纤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开展池窑拉丝技术及工艺装备为核心的科技攻关,奠定了中国玻璃纤维专业的科研技术和人才队伍基础。
改革试点,革故鼎新
1985年,南京玻纤院被列入首批国家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将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向全行业推广转化,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兴办科技实业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由技术服务型向科技产品制造型的转变。199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被江苏省科委和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科委誉为“科研院所改革的一面旗帜”,被南京市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1999年,作为国家首批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科研院所之一,进入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集团)总公司(原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注册企业法人,真正成为走向市场的科技型企业。
搏击市场,创新发展
2001年,南京玻纤院以优质资产和股权有力地支持了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设立;2004年,主业资产全部进入中材科技并成为经营母体,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2006年,中材科技在深圳证交所成功上市。2009年,面对亚洲、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大环境,先后做出调结构、促转型的决策,确定了“三七九三”产业定位。2016年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加快了转型升级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步伐。“十二五”以来,按照“创新型、价值型、国际型”发展定位,坚持“12345”发展思路和“六化”实施路径,以产业发展、创新孵化、行业服务三大平台建设为主线,瞄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重要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转制院所”的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创新发展能力,扩大行业影响力。
二、建院55年来的实践成果和经验
建院55年来,南京玻纤院的经济、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基地布局不断拓展,分布于江苏、广东、山东、四川等多省,投资建设越南隔板生产基地,“走出去”取得实质性突破。以高强高效低成本关键技术、预制体设计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制造技术持续升级,为提质增效、抢占高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创新平台成功孵化锂电池隔膜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有序开展并不断突破。拥有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有机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创新平台和行业服务平台。打造的“江苏省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中心”进入省1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服务平台”落户新港;积极创建“建材行业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会;江苏省有机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运营。建有玻纤行业国家级技能鉴定站,是国内特种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和高性能织物试制基地。院目前承担了“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个国家标委会的秘书处工作,同时代表中国对口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
南京玻纤院先后承担国家、行业、地方各类科研项目750余项,其中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0余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部、省级科技奖励143项,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0项,建材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工程成果咨询奖78项,拥有专利281件。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30余项,分别占玻璃纤维及碳纤维、绝热材料行业标准总数的96%和59%,有关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引领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南京玻纤院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国家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创新型企业”,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单位”“‘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全国2022世界杯买球80535的文化建设最佳实践单位”,被江苏省授予“企业创新先进单位”“首批企业技术创新奖”和“江苏省文明单位”等主要荣誉和称号。
技术永续创新是根本
南京玻纤院致力于高性能纤维成份、结构、性能、应用及产业化等技术研究,玻纤生产从五十年代的全铂坩埚开始,发展到代铂炉、组合炉,八五期间攻关的池窑法工艺技术与装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国防军工配套关键材料高强度玻璃纤维,在60年代成功研制hs1高强玻纤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成hs2、hs4、hs6的优化迭代,材料强度和模量不断升级,发明模块化高强玻纤直熔拉丝一步法工艺和装备,实现了系列化高强玻璃纤维的短流程、高效率、高质量制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强玻璃纤维单机生产大国。在传统玻璃纤维专业的基础上,秉持“还绿色于未来”理念,发展膜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连续纤维过滤布、膨体纱滤料、针刺毡滤料、覆膜滤料等四大系列数十个品种的过滤材料,成功应用于国内外水泥、冶金及火力发电等行业。覆膜滤料通过美国环保局etv环境认证,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体制机制改革是动力
南京玻纤院的发展,经历了组建成立、科技体制改革、转企改制、资产整合、上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历程。从单纯依靠国家项目和拨款的生存模式向以“四技服务”支持经济建设的生存方式的转变,由技术服务型向科技产品制造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性转变;从股份合作制的产权改造试点到事业型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彻底转变,并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一路走来,积累了大量院所改制、改革经验,对于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市场化深入的今天,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配套国防事业是重任
南京玻纤院始终坚持以国防军工需求为牵引、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导向,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种玻璃纤维及立体织物研制与生产基地,从“两弹一星”到大型舰船,从航空到航天,南京玻纤院持续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纤维和纤维预制体成套核心技术,为型号的研制和批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南京玻纤院利用在高性能纤维预制体技术的优势,承担了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主线和技术验证研制工作,开展了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编织预制体等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大飞机”梦想。以匠心铸造大国重器,连续两次三期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多部门联合表彰,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任总书记都曾关心南京玻纤院看过我院的产品、听过我们的创新成果汇报。这55年,南京玻纤院寓军于民、奋发图强,保障了我国重点工程项目物资供应,助推中国实现军事强国的梦想。
推动行业进步是担当
作为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发展的一员,南京玻纤院攻克了工业生产中玻璃纤维拉丝、离心玻璃棉、岩矿棉及制品生产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的技术难关。建成万吨级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并在国内外分别推广应用50余条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和70余条玻璃棉、岩矿棉生产线技术和装备,推动了我国玻纤行业技术进步。这55年,南京玻纤院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奠定了我国玻璃纤维工业技术基础,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玻纤制造大国。
南京玻纤院发挥自身优势,攻克了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关键技术,形成年产2-5万吨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生产线成套技术及装备,实现了国内高端外墙外保温岩棉产品的自主生产,解决我国高品级岩棉生产瓶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岩棉工程设计、核心装备研发制造、岩棉产品生产、外墙保温施工标准规范制订、产品认证等较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技术研发体系,推动我国岩棉行业技术进步,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生产。
南京玻纤院长期致力于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评价及标准化工作,“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了以碳纤维为主要材料的近2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3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项目技术产品应用于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是“中国航天突出贡献供应商”、“中国航发商发优选供应商”。还积极参与包含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纤维在内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承办iso/tc163和iso/tc205年会。承担多项国家级标准化科研项目,组织全国碳纤维循环比对试验,为国家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这55年,南京玻纤院勇立潮头、创新驱动,贡献了百余项国际国家标准,引领中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与国际接轨。
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
南京玻纤院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核心,以首批国家杰出工程师为技术带头人,汇聚了诸多行业专家、优势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及享受政府特贴专家等为骨干的研发创新团队。同时,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培养造就了多名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了一支研发能力强、业务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研发队伍,形成了一支懂科技、拓市场、重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了我院产品的市场化开拓和产业化发展。进入资本市场后,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产业工人队伍也不断壮大,总体素质和技能素养不断提高。围绕“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建立了四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为主体的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国内外高校、企业联合培养骨干人才、学术带头人机制,建立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的优秀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积极打造适应南京玻纤院创新发展的技能人才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党建引领文化传承是保障
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统一,完善公司章程,保证党委两个核心作用有效发挥,为院55年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六个平台,积极打造“党员政治生日”“党建教育基地”“检企共建”“道德讲堂”“省委组织部g12”“党建教育展室”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二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党务力量,确保党组织全覆盖,强化党建品牌建设,积极开展“两促进、两不误”系列活动,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明晰全方位责任体系,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责任保障:强化“两个责任”“一岗双责”,建立党建联系点制度等;四是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开展纪检审计法务联合监督审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双安全”检查模式,为企业科学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五是打造多维度群团载体,强化“厉行节约,人人有责”“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劳动技能竞赛等技术经济活动;优化青年创新平台、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三大青年平台建设,为企业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稳定氛围。
55年来,南京玻纤院面对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顺应经济新常态,竭力将企业的使命、发展理念、一系列经营规则,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推进转化成为员工工作指导思想和经常性行为,形成符合转制院所特色2022世界杯买球80535的文化理念体系。在2022世界杯买球80535的文化理念体系中,围绕使命、愿景及发展等核心内容,逐步形成“团结、拼搏、创新、图强”的南京玻纤院精神,积极倡导“南京玻纤院是一家”的文化思想。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
这55年,是南京玻纤院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55年。南京玻纤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不忘“为国家军工配套和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初心,以“助力国防安全,引领行业进步,促进生活美好”为使命,在中国建材集团 “三条曲线”发展战略及总部“三型企业”定位指引下,坚持 “12345”发展思路和“六化”实施路径,强化三大平台建设,未来几年,按照“三做一探索”方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持续奋斗。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打造做强做优做大产业发展平台
全面提升经营质量,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建设成为细分市场中龙头企业,膜材料产业致力做大、宇航材料产业致力做强,按照集团八大工法、六星企业、增节降工作法等强化规范治理。努力建成具有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管控能力、全球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的企业。
坚持绿色发展模式探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行业服务平台
抓住碳纤维标委会获批的发展机遇,引领全国碳纤维行业检测技术和标准化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以绿色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为己任。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和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服务价值。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打造突破性发展的创新孵化平台
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创新服务及支撑功能建设。建成行之有效的创新和激励模式,打造人才新高地,发展高端新技术,围绕“一流学科、一流产业”目标,加快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发展前进中的南京玻纤院,不忘初心,满怀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奋进。铸就辉煌历史并将其延续下去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南京玻纤院人在科研和生产中不断创新、不辍探索和无私奉献中所凝聚而成的伟大精神力量。以璀璨的历史铭志,未来南京玻纤院将不断探索机制创新,不断将管理创新成果的应用作为转制科研院所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永恒的信念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在充满希望的未来创造新的辉煌!